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偉大判斷,明確了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和奮斗目標。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前進方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效顯著,建成了世界上規模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全國中高職在校生3000多萬人,開設近千個專業,基本涵蓋國民經濟體系各個領域。民建中央關于新時代協調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發表了以下提案:
1.加快構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強化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重點面向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重點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深化應用型本科轉型,重點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型及其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探索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培養工程技術開發、高層次管理和其他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實施學分互認機制,探索技能與學分間相互轉換機制,逐步搭建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開放、兼容、互聯、貫通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
2.切實提高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自主權。轉變政府管理職能,通過規劃、撥款、信息服務等方式在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方面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引導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積極引導行業企業深入參與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圍繞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技術變化的需要設置專業。推進職業院校現代化治理結構改革,組建由行業組織專家、企業管理人員、第三方機構學者、院校一線教師等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根據院校特色、區域實際對專業設置進行論證,保證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特色化。
3.改革創新現代學徒培養模式。實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立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實踐、實習實訓、質量評價等全過程的機制。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構建,探索形成政府及社會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大國工匠”培育體系。企業要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學徒實習規范及考核標準。院校在教育過程中要通過開展道德素質教育,組織職業精神實踐教育活動等方式來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行業領域的工匠文化。
4.規范引導民辦職業教育發展。堅持民辦職業教育與公辦職業教育并重的原則,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大型企業、行業組織舉辦職業院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發揮各自辦學優勢,讓他們“愿意辦”。同時出臺相關扶持和管理政策。明確兌現辦學自主權政策,辦學模式、管理模式、教學模式、領導體制、課程教材、合作形式等都應按照民辦職業學校自主確立的原則進行政策設計。出臺相關評估辦法,定期開展評估,汰劣獎優,對于辦學質量不高、管理混亂的學校取消辦學資質,保證他們“辦得好”。
5.升級職業教育培訓教材。開展自上而下的職業標準化建設,更新教材、職業標準、培訓大綱等,促進新技術新知識的應用,用新技術、新知識武裝從業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