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4日專電 (記者趙仁偉、郝亞琳、金小茜、雷敏) 一邊是高就業率,一邊卻是招生難;一邊是技能人才奇缺,一邊卻是大量新生代農民工因沒有一技之長在為就業發愁。我國職業教育的種種怪現狀引起部分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他們表示,發展職業教育對于緩解企業用工荒、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有著積極意義,國家應采取措施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技工荒”背后是職業教育滯后
曾經在青島港創出“振超效率”、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許振超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對當前企業生產一線缺乏高級技工的狀況很憂心:“中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核心技術太少。要創造名牌,需要人才,尤其是生產一線的高技術人才。”
但現實是,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數量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許振超告訴記者,他接觸到的一些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很好,航海、機械加工、高級焊工等專業的學生供不應求。他認識的一些企業老總也覺得職校畢業的學生管理起來比大學生相對容易,因為他們“沒那么多想法,踏實肯干”。
“我們學校現在每年有幾千名畢業生,但還是不能滿足企業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校董事長榮蘭祥告訴記者,由于技術過硬,藍翔技校的畢業生非常搶手,企業招收一個高級工畢業生,需要向學校繳納600元到1200元。
由于職業學校整體培養規模有限,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有資料顯示,我國技能型勞動者占城鎮勞動者總數的三分之一,距離發達國家二分之一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同時,目前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初中畢業生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既降低了勞動者的素質,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的質量。
職業教育為何“受冷遇”
既然職業教育就業前景看好,為什么選擇的人卻不多呢?許振超代表說,現在的人才評價機制是一個因素。有的單位只看學歷,以學歷論高低,導致普通教育成為一些家長的選擇,即使專業不理想,也要拿個學歷。當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與這個有很大關系。
“現在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而沒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條件選擇就學道路。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得很好的職業學校普遍遭受冷遇,有些上了高中、大學的孩子也因為學習壓力大,產生了厭學情緒,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成才。”全國人大代表、福州格致中學特級教師鄭捷說。
一些人大代表分析說,長期以來,受“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響,“重仕輕工”“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造成多年來大學招生出現“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職業教育卻招生困難的狀況。
除了社會觀念因素外,投入少、關注低、相關政策法規的缺失也導致職業教育市場良莠不齊,在發展中面臨許多問題。許振超說,師資力量、辦學經費和教學評估標準是橫亙在許多職業學校發展面前的三大難題。很多職業學校招不到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師,原因之一就是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在教師待遇、職稱評定上不平衡。企業和民辦職業學校是目前職業學校中的主力軍,卻缺乏國家資金支持,辦學經費很緊張。很多職業學校是按照普通學校的軟硬件標準評估教學質量的,有不少標準不切實際,和教學質量沒有直接關系。評估一搞就要好幾個月,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
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說,當前,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個行業辦的學校各自為政,這種管理模式導致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重復、資源統籌難,有限資源得不到綜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優勢。
職業教育需要特別呵護
職業教育如何健康發展?鄭捷代表分析說,剛剛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要促進公辦學校多種形式辦學,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這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應為不同類型的學生開辦不同的學校,教育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我國已經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按一定比例逐步實行免學費政策,但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趙湘平建議,要加快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爭取在三年內全面普及中職教育免費政策,為更多的城鄉青年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同時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拓寬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緩解企業用工需求。
宋心仿等代表表示,應通過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力度、強化職業學校教師技能培訓等多種措施,共同推動職業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