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82.1%的中國高中生表示父母平時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位居父母關心之首
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始終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及美國Idea Resource Systems公司去年9-10月聯合實施“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于近日公布。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1-3年級的在校生。中日韓美四國的4000多名高中生接受問卷調查,其中,中國調查對象為北京、黑龍江、陜西、湖北、浙江等五省(市)的1506名高中生。
中國父母對孩子學歷期望高
調查顯示,33.8%的中國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學歷,50.7%希望孩子將來具有本科學歷,12.6%希望孩子將來具有大專學歷,僅有2.9%希望孩子將來具有高中(含中專、技校、職中)學歷。
調查發現,82.1%的中國高中生表示父母平時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位居父母關心之首,不僅高于對孩子身體健康(79.1%)的關注,更遠遠高于對孩子生活習慣(49.8%)、交友情況(44.5)和情緒變化(31.9%)的關注。
【點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說,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抱有較高的學歷期望,不僅超出高中生對自己的預期,也與現實可能性嚴重脫節。
中國高中生學習時間長
調查顯示,學習太緊張是四國高中生大的煩惱。其中,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學習時間長,日本高中生感覺學習負擔重,美國高中生感覺學習負擔輕;四國大多數高中生曾有過不想上學的想法;韓國高中生想出國讀高中。
調查顯示,在四國高中生中,中國高中生每天在校學習、在家學習時間、在課外補習班或跟家教的學習時間都是長的。
【點評】
孫云曉分析,中國學生很忙很累,但主要在抓學習,而諸如人格的培養、健康心理的養成、生活技能的培養都很不足,有些甚至被荒廢了。
中國高中生因成績差受歧視多
調查顯示,各國容易發生歧視現象的情形有所不同。中國高中生容易因成績不好受歧視,經常遭遇此情形的學生比例達24.5%。日本高中生因為長相、性別受歧視比例高。韓國高中生因為家庭情況不好受歧視比例高。美國高中生遭受歧視多是因為長相問題。
【點評】
孫云曉說,歧視會嚴重傷害未成年人的心靈,并可能對他們的終身發展造成影響。讓每一個人都受到公平的對待,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各國仍需共同努力。
中國高中生少和父母聊天
調查顯示,日本高中生經常和父母聊天,而中國高中生少和父母聊天。相比較而言,更多的中國高中生覺得煩惱無處可訴。
調查還發現,四國高中生傾訴煩惱的選擇對象均是同性朋友。在傾訴煩惱的第二和第三對象上,中國高中生和其他三國高中生不同,相比較而言,中國高中生更愿意向異性朋友傾訴煩惱而不是母親。
【點評】
孫云曉說,中國高中生跟父母溝通少,這跟我們的文化有很大關聯,中國人含蓄,不習慣相互公開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因此給親子溝通造成障礙。
中國高中生無權選擇前途
調查顯示,90.3%的美國高中生、77.5%的韓國高中生、61.1%的日本高中生表示“能決定自己的升學和前途,父母不會干涉”,但僅有43.5%的中國高中生表示“能決定自己的升學和前途,父母不會干涉”。
【點評】
孫云曉認為,美國學生雖感覺父母平時干涉多,但在關系自己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他們的自主權受尊重;而中國學生雖感覺父母平時干涉少,但在關系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他們的自主權卻不受尊重。
四成中國父母不了解孩子
調查顯示,約四成中國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不知道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有約三成不了解孩子放學回家后干些什么,不知道孩子好朋友的情況。
調查發現,中、日高中生認為父母表揚激勵少、批評也少,而美、韓高中生認為父母表揚激勵多、批評也多。
【點評】
孫云曉認為,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監控能有效避免、減少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并能促使孩子有更好的學校表現和學習成績。
中國高中生煩父母打罵
這項調查還顯示,家庭傷害事件時有發生,遭受父母冷落諷刺或打罵的中國高中生超過三成。
調查顯示,33.6%的中國高中生曾“被父母打罵”,31.4%“被父母冷落或者諷刺挖苦”,8.0%“被迫學習器樂、舞蹈、繪畫、書法等”。
85.0%的中國高中生反對“父母打罵孩子是自家的事,別人沒有權利干預”,在四國中比例高,其次為日、美、韓。
調查顯示,想離家出走的韓國高中生多,中國高中生少。
【點評】
孫云曉說,家庭應該是未成年人安全的港灣,應盡量避免各種傷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