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緩解我國通貨膨脹壓力,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四大正面影響
張承惠同時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也有著正面影響。
首先,大幅度緩解了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從國家貨幣政策的“從緊——適度從緊——穩健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調整就可以看到,目前的這種組合本質上是擴張性的,這說明目前通貨膨脹壓力減小了,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也增加了。但是,雖然短期通脹壓力有所減緩,但是中長期仍有可能抬頭,這就取決于各國央行能否在經濟回暖時及時收回流動性。其次,對中國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一般來說大危機往往意味著大機會,因為在大危機中,一定會有一些行業,產生一些新的重組和結構性調整。比如,以前由于美國設置了一些障礙造成中國投資人難以進入美國市場,但發生金融危機后,美國為了自救,可能在一些程度上放松了對中國資本進入的阻力。再次,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也是有利的。高耗能、高污染,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談了很多年,但是進行得總是不順利,在真正危機到來時,也許反而是一種改革的機遇。后,我國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的籌碼加大了。
人民幣利率仍會降低
對于利率問題,張承惠表示,央行兩個月內下調了三次利率,這個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每次下調0.27%的力度太小,比如,英國出臺的降息政策一下子就降了1%。因此,人民幣利率還會繼續降低。
在眾多投資理財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國債近又風光無限,張承惠分析,如果想刺激經濟發展,增加投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民間投資的利益導向性較強,在經濟蕭條期內民間投資信心不強,所以通過民生項目來進行政府投資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說為了刺激經濟,就必然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明年國債增加發行量是肯定的。
張承惠認為,短期內美元還將持續走強,因為美國政府出于本國經濟的需要,會一改此前希望美元貶值的態度。再加上歐洲的經濟狀況更令人擔憂,所以美元短期走強不成問題,但中長期則有走弱的趨勢。
另外,張承惠建議應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在目前需要通過銀行借貸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如果銀行惜貸現象突出,那么就可以考慮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包括中期票據、包括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板,此外,私募的股權基金對實體經濟和增長的作用也是很被看好的。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