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生在寒冷中做運動熱身
如果不是到日本親眼所見,記者一直都會覺得,日本學生漂亮而單薄的校服只是偶像劇中春夏季節的特別風景,然而,當記者在11月秋風襲來的日本車站,看見正值修學旅行的日本女生穿著未過膝的裙裝校服和未到膝蓋的長襪,光禿禿的膝蓋暴露在冷風中,身為母親的記者一陣揪心:這樣孩子不會得關節炎嗎?日前,記者作為2010年中國青年媒體工作者訪日代表團的一員到日本進行交流訪問,而這個在日本尋常不過的穿著風格卻成為記者此行日本大的疑惑:因為在氣溫相差無幾的南京,多少孩子已經裹成了“團團”。“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孩子只有穿得少,才會動,只有自己動手,才能有所收獲。” 日方隨行接待的德山素琴女士告訴記者。這個看似不經意的解釋,卻讓記者感覺到了日本教育觀念中耐人尋味的東西。
啟示一 少穿!讓孩子受凍逼孩子“動起來”
記者走訪了日本的幾所學校,在深秋的校園,學生們穿得十分“清涼”,快樂地在操場上奔跑,任何一個孩子臉上都絲毫看不出寒冷的感覺。記者了解到,其實日本中學生是統一校服,但小學并不一定。不過即使不統一校服,“給孩子穿少”卻是所有日本家長的共識。一位日本家長向記者道出了個中奧秘:日本學校要求學童一年四季穿得少,旨在培養他們的耐寒能力。“孩子的身體處在發育階段,貪玩好動,始終處于運動狀態,對寒冷有一定的耐受力,從幼兒園開始年復一年地經歷冬季的抗寒磨煉,御寒能力就會大大提高,體質也會不斷增強。”日本一位小學校長告訴記者。
不過在日本,就連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短裙短褲、若無其事地奔跑在冬日的陽光下實在令人驚異。“是不是日本人特別耐凍?”記者不由地問道。“日本一直有‘少穿’的傳統,不生病不排除有基因的原因,不過后天的鍛煉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位日本朋友告訴記者,日本人很多耐寒訓練都是“自找苦吃”。比如,每逢一年中的首場雪他們不分老少都要做一次戶外冷水浴,當然,與日常的洗浴不同,這時只是用冷水淋濕身體而已,不過這完全是一種自覺行為,經過這類種種主觀努力他們適應了寒冷環境。即便移居日本的異鄉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竟也可以適應這樣的穿衣風格。
采訪中遇到一位中國的小朋友。她現在在日本港區立笄小學讀書。當記者看到她也在只有5℃的氣溫下身著短裙時,小姑娘一臉不在乎的表情。“我剛來的時候媽媽給我穿很多衣服,但都被老師要求脫掉。折騰了幾次,雖然也生過病,但現在我已經不怕冷了。”
讓孩子少穿的直接效果是培養耐寒能力,而帶來的一個好處是運動有利于早期智力的開發,不過更深層次的則是增強日本人的另一素質——意志力,他們把這看作是一個人能否正確履行生活職責的必備條件。而讓孩子少穿,對中國家長的心理承受力首先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啟示二 動手!小學生也經常外出做實驗
日本港區立笄小學是位于東京都港區的一所公立小學。學校不大,一共6個年級12個班,有366名學生,其中外國學生占了20%。不過這是一所十分精致的小學,每個班上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班上會有學生的作品墻,有的班上有盆栽,設置養起了金魚。學校里的布置很溫馨,充滿童真,甚至讓記者有身處幼兒園的感覺,因為連學生廁所里的洗手池都是兒童式的。記者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對環保教育的重視。在日本,每天家庭主婦都會將生活中的垃圾分成十幾類,然后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的垃圾車經過她們的門前,主婦們就會把不同的垃圾根據要求遞送到垃圾車內。這種十分繁瑣的垃圾分類工作在日本實施得有條不紊,就連小學里的孩子們對垃圾都要進行分類處理。
記者遇到了中國孩子李前熠,她正在該校讀五年級。10歲的李前熠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4年級時從國內轉到了這個學校就讀的。“在這里學習辛苦嗎?”“學的東西比國內簡單,還不用學奧數。在這里考試很少,分數也不是那么重要。不過為了不和國內的學習脫軌,回家媽媽會布置一些作業。”在六年級的課堂,記者看到幾個孩子正站在講臺上演示著自己的調查作品,而其他的學生則自由地坐在下面聆聽。原來,這是六年級的綜合學習課,老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一個選題做調查,然后在同學面前發表自己小組的調查結果。這樣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我們學校的校訓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找到辦法。”該校剛野副校長告訴記者。“我們的孩子經常會外出做實驗。比如環境教育是我們的特色教育,我們就會啟發學生自己去調查我們周圍的環境問題,然后提出他們的解決辦法。這就是讓孩子自己產生疑問,自己去親身經歷,自己去解決問題。”
啟示三 活動!修學旅行進行“宿泊研究”
據了解,日本小學和初中是義務教育,高中的入學率達到97%。
大阪府立四條 高中是大阪的一所百年名校。因為大阪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已經成為一所現代化的高中校。令記者很不習慣的是,進入學校的教學樓一律被要求換鞋。日本估計是世界上換鞋頻率高的國家,連小學生上學,除了書包都有專門的鞋袋,以確保每天根據需要換鞋子。不過學校里真的很干凈,教室、走廊、實驗室,偌大的教學樓竟然一塵不染。“這些打掃工作都是由學生來做。”
不過對于日本的高中,對記者來說為感觸的則是學校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雖然在中國,很多學校也在開展各類的社團活動,但是真正能夠確保時間、滿足學生興趣的又能有多少呢?在四條 高中,學生俱樂部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校園文化。“我們每天放學都是俱樂部活動,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網球、跆拳道、手球、樂團、繪畫等等都是大家很喜歡的項目。”學校一位高二女生告訴記者,其實在日本,如果想要考入一流大學,學習負擔也是很重的。“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要11點才能睡覺。日本學生也會在外上補習班,不過即使學習壓力比較大,俱樂部活動都一定會參加。因為如果在這里,只有學習成績好是不會受歡迎的,反而被認為是書呆子。”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修學旅行和遠足。在四條 高中,一個很重要的學生活動就是“宿泊研究”。在中國,因為安全等問題的考慮,學生的春秋游活動已經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現在孩子們已經只能在家門口的公園里轉悠。而在日本的學生旅行,往往都會離開所在的區域,到他鄉去旅行,并且要在外面過夜。他們的活動比較開放,可以游泳、爬山、篝火晚會,甚至國外派遣。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學生比較開放,早戀也比較多。在四條 高中的座談會上,6名學生中2名女生都敢在校長面前坦誠自己已經談戀愛,可見他們對青春期情感的坦然態度。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