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靈輝(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新時代,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治理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跨界性強、參與主體多元、建設周期長、投入體量大等特點。對職業教育治理改革開展績效審計評價和監督,是保證職業教育多元主體切實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責任的重要手段。
保證績效審計適當范圍和頻率,強化共同監督
沒有監督必然走偏,一定的量是保證一定的質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搞好“雙高”建設績效審計首先要在量上下功夫。
一要保證審計范圍全覆蓋,全員樹立審計思想,不留審計死角。首先要對建設期所有建設資金審計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尤其要對建設資金量不足、涉及范圍較窄、關注度較低的資金的審計情況進行一次針對性檢查,防止一些建設資金不經審計出現監督盲區。其次要及時介入對建設子任務的審計。審計主體要保證通過績效審計推動項目學校各項建設子任務及時有效落實到位,絕不能拖延履行建設職責,形成審計盲區和監督盲點。
二要保證適當的抽審范圍比例,足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包括抽審任務、資金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分布,均應有足夠的典型性、廣泛性和代表性,能夠有效起到以點帶面、監督全部的目標。
三要保證適當的監督頻率,加大監督的力度。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建設子任務,保證不留監督死角,保持適當監督頻率,結合多種審計,強化多維檢查,全方位提高建設績效管理水平。
改進績效審計的方式方法,提升監督效果
一要大力提高建設績效網絡實時監控水平。針對項目學校“雙高”建設任務涉及面廣、數據復雜的特點,立足多維視角和多元數據,綜合運用數字化審計方式,強化對資金管理、使用的在線實時監控和隨時審查,與承建院系(處室)提供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充分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審計查證、分析復核、信息收集篩選等方面的優勢,挖掘數據疑點,尋找審計線索,縮小延伸調查范圍,實現對“雙高”建設預算資金內部分配和管理所存在錯弊問題的“精度射擊”,由事后監控向事前、事中監控,由有形監控向無形監控轉變,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不影響項目學校正常工作,有效提高審計水平。
二要加強建設績效審計分析。作為直接惠澤職業教育多元辦學主體、引領職教改革的標志性成果的建設任務及其配套建設資金,僅僅關注其是否合法合規顯然不夠,必須突出對其產出、成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可持續影響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績效指標分析,提高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建設產出和效果,讓師生及其他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更好更快共享更多建設成果。
三要突出建設績效審計的建設性作用。績效審計中要充分發揮審計調查有利于把握整體情況、掌握全局性問題的優勢,更多采用整線整片的審計方法;不簡單停留于揭露、查處問題層面,更多關注建設資金管理使用制度機制層面存在的問題,缺乏制度規范的要幫助建立制度規范,制度不完善不系統的督促改進完善,切實建立起規范的制度機制。尤其要高度關注重點建設子任務的建設資金規范化管理情況,盡可能快地納入制度化管理軌道。要支持績效審計結果發揮積極的建設作用,促進學校管理制度完善,助力學校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增強項目學校辦學活力。
四要提升建設績效審計的站位與層次。審計中不僅關注建設資金真實合法效益問題,而且要高度關注相關建設措施的合理性、科學性、適應性,全面分析相關政策措施能否滿足教育部和財政部確立的“雙高計劃”項目建設績效總目標,相關建設績效與學校師生及利益相關者真實感受是否相適應,能否真正解決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過程中的真問題,能否真正讓建設績效更多惠及到校內外利益相關者,根據績效信息公開披露的問題及時提出調整改進建議并實施,使各項建設任務的產出更加合理科學可信,更好實現“雙高計劃”項目的績效目標,從而提升和彰顯職業教育治理改革水平。
(本文系陜西省重點攻關教改項目“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研究與實踐”〔19GG002〕的階段研究成果)
來源: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9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