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講法
演講法是被最多教師采用的方法,也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大概任何一門課程都離不開講述。有人認為演講法太過平淡,而且也難提供學生回應的機會。其實,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法是絕對的最好或不好。演講法若彼使用得當,仍然是有許多優點的,譬如說:可以節省教學的時間;可以說明一些原則;可以敘述一些事實;可以解釋一些概念,或造成某種態度或理想;同時也能使一些輔助的實物教材更加生動及有趣。
演講法的缺失主要是在于單向教學的問題,教師不易掌握學生對教材的接受情況與了解的程度,同時也容易發生注人式教學的危險。因此,當教師在使用演講法之時,應當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學生參與的方法來使用,譬如:討論、問問題、要求作回應等等。教師可以預備一個精簡的演講綱要給學生來配合他的講述,也可利用黑板、投影機。幻燈機、圖片、掛圖等,作為視覺與聽覺之輔助教具與教材,使講述更為生動。
目光的接觸、音調、手勢,以及一些合宜的身體語言等等也是必要的輔助;例證、故事也有必要恰當地配合在講述之中;合宜、適當的幽默也能幫助教師將講述的材料更生動地表達出來。太過冗長的講述,有可能會失去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兒童。兒童聽講的注意力約十至二十分鐘;成人的聽講注意力約三十至四十分鍾),因此,教師所講的話也得切合學生的年齡、知識程度與經驗,并多用具體的說明,少用抽象的描寫。
長時間的演講,要分段落,中間插入討論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注意,并考查學生的了解程度。有時教師因為沒有將完善的綱要或內容預備妥當,結果所講述的話語呈現散漫與無組織的情形,甚至也有遺漏重要材料或敘述離題的偏差情況。講述也不可忽略啟發學生的思想,并要把握學生對教材的興趣與領悟情況。
教學的重點并不完全在于將一大堆的知識或材料傾倒(注入)給學生。學生積極、熱切地參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多有運用手及腦的機會是有益處的。對年紀稍大一點的學生而言,愈給他們參與的機會,就學習得愈好。
二、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問題教學法最適用于重述、關聯和實現的三個學習階層。教師必須認真地去設計各種問題,以使學生達到有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去思考和參與討論等的目的。
教師設計問題要注意避免的是:太過簡單即可作答的「是]或「非」的問題;太過抽象學生不能把握與理解的問題;超出學生認知與理解程度的問題。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目的在于刺激學生的思考能力。
問題教學法的優點如下:
1. 可引起學生自動的學習興趣或好奇心。
2.可激發與集中學生的思考。
3.可激發學生繼續去解決下一個問題的動機。
4.可增加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
5.可提供復習的機會。
6.可增加學生對問題相關知識的了解。
7.可加強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8.可藉此考核學生的領悟與吸收的情況。
「發問的智慧」
1.先向全體學生提出你的問題。
2.在你提出問題之前,不可先指名叫特定的某位學生。
3.如果你已經把問題說得很清楚了,就不必再重復說一遍。反復說問題會干擾學生的思考。保持沉默,好讓學生在思考時,不必分心去聽你的話。
4.當你注視全班時,要面帶笑容。笑容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情緒松地下來,更可以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設計教學法
所謂設計教學法,就是設想/ 創建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活動之時,一定要先設立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后由學生去擬定學習計劃與內容,而后運用有關的具體材料,從實際活動當中去完成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的設計教學是包括實際的思考與各樣的活動在內;一邊思考,一面執行;既用腦,也用手。
設計教學法不僅活潑,而且也會有許多創意的學習活動從中產生。設計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有明確的目的及強烈的意愿中學習,必然能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熱誠。再者,當一個設計由學生自己去思想、去擬訂計劃時,更可訓練他們的思考。組織和搜集資料的能力;一切手、腦并用的活動,對于他們精通知識與培養純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處的;學生們由始至終獲得完整的經驗,更是寶貴。
設計教學法的本身除了能達到使學生由思考及活動中之一貫有意義的學習之外,還有許多特別的價值是其它的教學法中所未能提供的,譬如:
1.能引起并刺激學習的動機。
2.學習過程不易陷于呆板與沉悶。
3.能促進團隊學生解決問題的分工合作與堅忍的精神。
4.能促進團隊學習中各學生之間的默契與情誼。
5.能培養學生們彼此接納、包容的美德。
6.能加添學生相互幫扶與成全的學習態度。
7.能達到學生之間共同集思廣義、同心解決問題的目的。
8.能提供學生創作的機會,并滿足他們求知、好奇與發表的欲望。
9.能養成學生自動、創造、思考和負責的精神。
設計教學法重在學生們的自學工夫;然而,身為教師的,除了要有豐富的設計有關知識之外,還得對各個年齡學生的發展特性有所了解,并掌握學生們的學習心理;除此之外,教師也得具備指導學習過程中的種種能力。由于設計教學法沒有固定的教材,沒有死板的教學過程,教師得運用靈活的思想和應變的能力去作好指導的工作。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亦需教師從旁予以不斷的鼓勵,以加增學生們的學習熱誠和興趣,并有助減少學生們的學習挫折到最低的程度。教師事后的評估與補充更是不可少的。
學生參與設計教學法人數的多寡并無絕對的限制,要緊的是務必使參與者人人有一份參與的工作,勿讓任何人有袖手旁觀的機會。
四、復述背誦法
這是對兒童日常教學中常被普遍采用的方法。學生在教師面前將所指定的功課背誦出來;教師扮演「聽者」,由聽的過程當中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復述與背誦的教學法至少有下列數項缺點:
1.缺乏刺激學生思考的機會。
2.死記的知識會減少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應用的能力。
3.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思想。
4.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地位,屬于「注入式」的學習。
5.不易發覺學生的個別需求。
6.不能促進學生之間互動學習的果效。
7. 學生有可能只會強記知識,卻不明白意義,以致無法應用。
事實上,記憶重要的知識與材料也是必要的,復述和背誦仍然有其價值,只是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去應用那些知識。以下是有關該教學方法所當注意的一些細節,供教師作參考:
1.尋得有意義的背誦資料,或設法使該資料更具意義。
2.在學生背誦或復述的過程中,給他們思考和發問的機會。
3.設法在背誦與復述的過程中,增加學生們一同討論的機會。
4.利用視覺輔助教材(即視助教材)去增加學生的背誦能力,并減少背誦時可能發生的挫折(如:緊張、壓力、遺忘),且加增背誦的趣味。譬如,用圖片佗視助材料來配合金句背誦,是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
5.教師向學生說明為何要背誦的理由,并不忘獎勵獲得背誦成就的學生。
五、測驗法
測驗通常可用口頭與書寫兩種方式來進行。使用測驗法主要是用來評估學生對課程和教材的了解程度。因此,測驗即是一種考核的作法。
由學生的觀點而言,學生經過測驗的考核,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成績,成績好的繼續保持或求得更好;差的希望迎頭趕上或力求進步,這兩種情況皆可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尤其是有好成績者,對于知識的熟悉與成就的喜樂,就是最好的再學習動機(亦即學生獲得了正面的加強)。測驗法除了能提供學習的動機之外,仍然有以下數種的優點:
1.測驗是復習功課的最好機會。
2.測驗可以澄清課程與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3.測驗可以明白學習上之得失。
4.測驗可以發覺學生自我一部份的潛力。
5.測驗可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集中,這也是一種適當的驅策力。
由教師的觀點而言,測驗法也能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顯示一些值得參考的意義,教師可由學生受測的結果明了,是否達成教學的目標,教材是否選擇得當,施教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有甚么學習困難等。教師至少在完成某一個教學單元,或一季的教學之后作適當的考核,以改進教學過程中的缺失。
實施測驗法需要注意的事項:
1.避免過多需要死記的知識,而是注重思考與應用的問題。
2.事先通知學生舉行測驗的目的與時間,給學生有測前復習的機會。
3.盡快評定成績,使學生對自我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并再作溫習。
4.課程的測驗方式,當依學生的年齡與書寫的能力,作為選擇測驗方式的參考。一般的測驗不外是:是非、選擇、配合、重組、填充、改錯、問答、解釋名詞等。
六、發表教學法
對一些較成熟的兒童而言,發表是很有興趣的一件事情,而且他們也略具發表的能力。發表教學是針對青年人與成年人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發表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主動的去發現課程的意義;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圖畫、音樂等來表達(傳達)知識、思想與情感。教師指導學生搜集恰當的發表資料(包括實物)與選擇合宜的發表方式(如:演講,角色扮演,戲劇),教師成為從旁幫助的協助者與引導者。
發表教學法的價值如下:
1.學生有親身、主動學習功課的機會。
2.能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3.能幫助學生發揮創作的潛力。
4.能促進學生邊思考邊敘述和邊示范的發表能力。
5.學生之間容易產生活潑與共鳴的氣氛
七、頭腦風暴法
教師將一個問題寫在黑板或海報紙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該問題的各種可能的答案,教師將所有的答案逐一寫下,并不于結束之前對任何的答案作評估。
頭腦風暴法的重點在于針對某一個特殊的問題,去刺激學生的思想,并達到學生互動學習的果效。頭腦風暴法適合小學年齡以上者使用。
八、小組研討法
將學生三至八位分成一個小組,一同討論課程中的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見與獨到的見解,然后作出對該問題的研討結論,再和其它的同學分享。小組研討可以提供每位成員較多發表意見的機會;對于那些害羞與不敢在眾多人面前講話的學生而言,小組研討會讓他們較有自信和發言的膽量。
實施討論法教學的缺點是,課堂上難免浪費時間和不易得到系統的知識;加上知識與經驗不足的學生們在討論中可能彼此分享卻失之偏頗。因此,教師在課程結束之前,務必將確實的答案提出并修正討論過程中的偏差。
九、訪問式教學法
訪問的方式有好幾種;教師可以邀請一位或數位學生上臺接受訪問;或由一位學生來訪問教師。另一種訪問的方式,是教師將問題寫在黑板(投影片、海報紙亦可),然后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來彼此訪問。倘若學生被安排接受教師或另一位同學的正式訪問,務必使接受訪問者先熟悉受訪的有關問題等,以避免受訪時可能會產生的尷尬場面。
十、辯論法
辯論是一種強烈地針對問題的正面與反面作討論。辯論是促進學生們更加熟悉該課程內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學生們對辯論問題的知識愈豐富就愈能發揮他們的思想。教師應于辯論結束后對正反兩個辯論組分別作客觀的評估,并提醒學生們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去檢討整個辯論的過程,且避免個人的情緒化表現。
十一、座談研討法
由學生當中挑選三、五位(或再多幾位),請他們預習將要研討的專題。座談開始時,座談員面對聽眾,并接受聽眾與協調者(可由教師或事先另選一位學生擔任)所提出的問題作答,各人盡力發表精辟與獨到的見解,滿足聽眾的需求。協調者的角色是重要的,他除了要能掌握整個會場的氣氛之外,也需要有敏捷的思考和應變的能力,以處理各式尷尬的時刻,并不時鼓勵發問與回應等。教師亦當于課后指正研討過程中或有的偏差。
十二、角色扮演與戲劇法
角色扮演并不需要課前作任何繁瑣的準備;而戲劇則需要充份的預備。這兩種生動的教學方法皆著重于給學生們發表的機會。教師要注意整個表演的過程是否清楚地傳達了課程的目標,各角色是否安排得當,有否明確地提出重要的思考問題等。角色扮演法適合于各年齡的學生,同時也較戲劇法簡單省事。
十三、實地考察法
這是全班學生同赴一處作實地的考察、訪問等的學習法。這種方法相當富有趣味;學生除了能親身地取得第一手的學習資料外,也能使他們的見聞獲得增廣,對于往后的學習動機也必有所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