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中創新 求實中發展
一、、突出對歷史主干知識的考核,強調基礎性
試題充分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強調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現象的解讀、理解和把握。整張試卷所涉及的考點,無一例外都是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識。
二、試題命制堅持能力立意,突出發展性
歷史課程并不是一門僅僅依靠記憶進行學習的學科,而是一門能解釋和解決問題的學科。所以試題命制在突出對歷史主干知識進行考核的同時,更加關注對創新意識和實踐探究能力的考核。
1.重視對情景材料分析處理能力的考核
“無題不材料,無材料不命題。”是今年中考歷史試題的一大特色。整套試題所取的材料極為豐富和新穎,材料的來源多樣、形式多樣、功能多樣。
2.重視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能力的考核
讀圖與識圖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左圖右史、圖文結合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試題選取“折線統計圖”、“報刊圖片”、“調查報告”、“漫畫”、“毛澤東題詞”、“人物場景圖”、“大事記”、“人物傳記目錄”等不同內容和呈現形式的圖片表格,考查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的能力。
3.重視運用邏輯方法對歷史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判斷并得出結論能力的考核
如:17題,提供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研究報告中的一部分。需要綜合表中提供的關鍵信息點:船只從何處來、運進黑人奴隸多的人群、公布的黑人人數、逃亡奴隸多的族群。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歸納、判斷,正確選項應為黑人奴隸貿易。再如:31題第二問,首先要求學生從所提供的材料中搜集有效信息,基于第一問的分析與解答,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當今德國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進行分析、歸納,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斷。然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證。該題充分體現了史學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使學生從多維度感受“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原理。本問重點考查運用邏輯方法對歷史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判斷和推理能力,從整理資料、運用資料、構建論據并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準確表述個人觀點的能力。
4.重視綜合所學知識發現歷史規律能力的考核
如:30題,本題以“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民權主義進行的斗爭及其重大歷史意義”為線索,考核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偉大變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題選取辛亥革命大事記(1912年)作為材料,提供了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民權主義進行斗爭的相關史實。第一問要求考生通過大事記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的有效信息,結合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做出正確判斷。第二問要求學生結合大事年表中所提供的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民權主義進行斗爭的相關史實,要求考生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民權主義進行斗爭的形式。考查依據史料,綜合所學知識發現歷史規律的能力。第三問概括踐行民權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三個問題圍繞“民權主義”層層設問,由淺入深。
三、強化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核,注重探究性
論從史出、以史佐證、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今年的歷史試題,通過豐富多樣的史料呈現,通過新穎的情境設置,考查論從史出、以史佐證、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并考查史料研讀、有效信息提取、思維加工、形成個性化認識的過程。
四、試題命制堅持教育價值立意,體現思想性
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前提,培養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是基本目標,歷史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和國際意識。今年歷史試題更加關注試題內容的內涵及其思想性,堅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