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都是光榮的:網絡排行職業之“”調查
又到五一,勞動和職業成為網絡熱門話題。在各大網站上,網民們掀起了對各種職業的討論,什么職業“熱門”?什么職業“危險”?什么職業“高薪”?什么職業“辛苦”……網民們按照自己的認知講述著他們眼中勞動的光榮與艱辛,也列出了一個個職業之“”的網絡排行榜。
“”職業之“高薪”:同聲傳譯
(背景資料)什么職業薪水高?律師、軟件工程師、電子商務師還是理財師?一個在網上廣泛流傳的“中國當今十大賺錢行業”帖子卻給出了許多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同聲傳譯。同聲傳譯員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增多,需求越來越大。
(網民觀點)天涯社區網友“哆來”說,“同傳”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來算,而是按照小時和分鐘來算的,好的同聲傳譯每小時可收入4000元到8000元,甚至更多,一年掙三四十萬元很輕松。
(現實解讀)四川外語學院的馮旭老師自2005年開始從事同聲傳譯,目前已經成為當地主力“同傳”,每年參與的大型會議、活動有30多場。馮旭說,同聲傳譯看似風光,其實是一項既消耗腦力又消耗體力的高挑戰性工作,特別在面對一些專業性非常強的任務時,精神高度緊張,心理壓力很大。馮旭說:“因為壓力大,很多‘同傳’都有失眠、神經衰弱等職業病。”
馮旭透露,目前重慶“同傳”的薪酬約為每天6000元,北京、上海等地大致分為三個層次:高層次的多為國際口譯協會會員或外語學校同聲傳譯教師,大概一天一萬多元;第二層次是翻譯公司的同聲傳譯師,一天七八千元左右;還有一些語言愛好者或外語學校學生,他們的薪酬較低,有一千元一天的。“同聲傳譯現在很難稱得上高薪職業,只能說薪酬標準和勞動付出、辛苦程度基本匹配。”馮旭說。
(記者點評)同聲傳譯薪酬較高,一方面在于人才的稀缺,另一方也是勞動付出與報酬相匹配的結果。與一些房產商、國企高管動輒幾百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薪酬相比,同聲傳譯的薪水可能微不足道,但他們告訴了人們:辛勤勞動,真誠付出,不論何種職業都能“站著把錢掙了”。
“”職業之“危險”:礦工
(背景資料)當今中國危險的職業是什么?礦工、警察、消防員、建筑工……在網傳的各種職業之“”排行榜中,礦工都無一例外地被排在“危險”的首位。我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30至50倍。2011年一季度,全國共發生煤礦事故218起,死亡334人。
(網民觀點)天涯社區網友“泰山8742”說:“地表深處一條窄窄的巷道,充滿了瓦斯和煤渣的味道,點點昏暗的燈光被裹挾在無邊黑暗里,這就是煤礦工人的工作環境,他們挖出了煤卻埋葬了青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礦工都是危險的職業之一。
(現實解讀)42歲的劉登華是重慶九龍坡區某礦業公司的一名掘進工,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前去采訪時,他正和工友們在距井口3000米、垂直深度100多米的斜巷作業。劉登華說,他每天下井七、八個小時,挖掘運輸巷,主要工作是放炮、扒渣等。“崴腳、劃傷手是常事,出井后滿臉滿身都是煤灰和煤泥,要沖半個小時的澡才能洗干凈。”
劉登華說:“勞累算不了什么,怕就是出事。我們礦是個高瓦斯礦,危險性很大。幾年前發生過一起瓦斯突出事故,死了一些工友。每次下井時,我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安全回家。”
(記者點評)礦工被排在“危險職業”首位,是令人心酸的。那些黝黑得幾乎只能看到眼白的臉,訴說著他們的職業艱辛。而那些礦難事故中被淚水沖刷出的花臉,則訴說著他們的生死奔忙。近年來,各級政府在遏制礦難、改善礦工工作條件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要扭轉煤礦開采死亡率高的局面,使中國礦工成為一個生命有保障、勞動有尊嚴的群體,依然任重而道遠。
“”職業之“熱門”:公務員
(背景資料)百萬人爭考公務員,其火爆程度足可令“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黯然失色。網絡上有關什么職業“熱門”的討論中,很多網民都選擇了“公務員”。零點集團一項“中國青年人生活方式及消費調查”顯示,公務員已經成為當下青年人的選擇職業,76.4%的受訪者希望到企事業、黨政群機關就業。2011年4月24日舉行的全國21省市公務員“聯考”中,報名考生超過150萬人,個別職位的報錄比例超過500:1。
(網民觀點)搜狐網民“王石川”說:“旱澇保收的穩定收入、安如磐石的職業穩定性、較為光鮮的職業體面感和不為人知的若干高福利,使公務員成為中國熱門的職業”。
(現實解讀)27歲的陳春麗(化名)2008年通過考試成為重慶主城區某鎮政府的公務員。她說,公務員待遇好、穩定,大家都爭相去考,自己也動了心。在偏遠區縣做了一年西部志愿者后,她順利考進了重慶主城區的公務員崗位。
“其實公務員被誤讀了,并不是開會、寫材料的沒有壓力的工作,實際上基層公務員并不輕松,像我就身兼兩三個崗位,既要寫材料、組織活動,還要搞宣傳、進村社,加班更是家常便飯。”陳春麗說:“當然,公務員的確有好的地方,收入一般是中等偏上,工作穩定,只要認真干至少不用擔心突然失業或者被辭退。”
(記者點評)公務員成為熱門職業,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眾多人才投身公務員行列,固然有助于改善公務員隊伍素質,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但青年人對“公務員”趨之若鶩,也反映出社會資源在各行業、領域中分配得不太均衡,一些行業的職業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而政府的“鐵飯碗”仍未被打破。
“”職業之“辛苦”:農民?農民工?
(背景資料)哪種職業辛苦?恐怕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的山村教師?是高樓大廈的建造者,還是富士康廠里的裝配工?正如一些網友所說,世上只有更辛苦的職業,沒有辛苦的職業!
(網民觀點)新浪重慶網友“五柳”說:辛苦的職業有千百種,每每看到重慶街頭的“棒棒軍”就覺得很心酸,都是五十多歲的農民,挑著那么重的東西,一次只能賺不到十塊錢。
(現實解讀)56歲的張光崇就是重慶街頭“棒棒軍”的一員,他從四川廣安到重慶做搬運工已整整15年。渝中區七星崗一帶的居民們早已熟悉了這個憨厚、老實的“棒棒哥”。在月租金50元的窄小閣樓里,張光崇告訴“中國網事”記者,他每天早出晚歸到處攬活,有時在商場為顧客挑重貨,有時替人搬家,有時為一些企業布展搬設備、器材。“一個月努力點能收入3000元,都是實實在在的汗水錢。在裝飾城搬地磚,有時一天要搬近10噸,有的活兒要連續干一天一夜,身上的衣服汗濕了又干,干了又汗濕。時間久了,身體還落下了腰肌勞損、腸胃病之類的毛病。”
“沒辦法,我沒文化,也沒技能,只能下苦力,到60歲挑不動了就回農村養老吧。”張光崇嘆了口氣說。
(記者點評)在山城重慶,“棒棒軍”大多已經年近半百,從農村到城市,只能靠著僅有的勞力,佝僂著身子,肩挑背駝,賺取很少的報酬。勞動不分高低貴賤,在我們尊重這些城市里的“勞力者”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得到更多的社會保障,能有一個輕松的晚年。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