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創新之路和效能之路;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優勢和品牌。近年來,我市根據中央文件精神,在部、省勞動保障部門領導的支持和關心下,狠抓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建設,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增強了新的動力,形成了新的格局。我們深深體會到,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在校企合作中的定位就是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證,以改變過去校企合作“自發、淺層、松散”的狀態,從根本上推動和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基礎、校企合作、社會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實施六項政策制度和一票否決制。 一、搭建組織機構和政策規章平臺,全面實施校企合作制度 根據中央、省、市的有關文件要求,我市在2005年成立了蘇州市技能人才培養課程建設暨校企合作工作指導小組(現擬更名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協調指導委員會),由市政府領導、政府職能部門的有關領導以及科技界、經濟界、企業界、教育界的有關專家組成。定期召開會議和開展有關活動,統籌協調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有關工作。各院校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從組織體系上保證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今年1月,我市又制訂了《關于推動技工院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的指導意見》,并配套出臺了《關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實施辦法》、《關于聘請企業教學咨詢官的實施辦法》、《關于技工院校教師進企業參加實踐研修的實施辦法》。這些政策制度的出臺,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規章保障和操作依據。 二、培育核心層校企合作企業,實施“六個優先”制度 近年來,各技工院校在與企業廣泛合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批核心層的企業合作伙伴,其中佳能(蘇州)有限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等37家企業已由我局發文正式確認。這些企業積極參與學校教學改革,共同制定課程建設開發計劃,接受并妥善安排學生實習和老師進企業研修,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建立企業對學生的獎學金制度等。為引導好核心層企業的深入發展,我市對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層企業實施了“六個優先”。 優先一:優先安排開展校企合作優秀企業的青年員工進入技師院校等培訓機構進行技能提升培養,享受政府每人1800元的補貼。2007年我們確定了數控技術、焊接技術、水質處理工等12個職業(工種)高級工等級的培訓班,資助培養了40歲以下青年職工300名,其中來自核心層合作企業的有微研公司、中航雷電等企業的126人。 優先二:優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表彰及高技能人才培養“111”政府補貼政策。開展企業內高技能人才培養鑒定試點和建立校企合作制度的企業大都是有一定規模、有代表性、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應該給予重點關注。我們建立了聯系人制度,保證了政策信息的及時溝通,在“姑蘇技能大獎”、蘇州技術能手及有突出貢獻技師等評選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對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企業,參照物價核定的相關職業(工種)培養收費標準按每人30%給予補貼。今年,中核蘇閥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得到了政府鼓勵性資助。 優先三:對積極參加校企合作并有所為的企業,優先推薦評選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我局與總工會等部門積極商議,從2007年起,把積極開展職工培訓,與學校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列為評選條件之一,實現全局工作“一盤棋”,通過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 優先四:凡核心層合作企業,技工院校在招生時,企業有優先冠名權。冠名班從制定教學計劃、招生、教學實施、畢業考核等由企業為主全過程參與。企業為學校提供師資、提供設備、提供獎學金、接受學生實習等。蘇州第二技工學校的企業冠名班還由企業來學校布置了理論和實習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們較早地與企業縮短了距離。佳能(蘇州)有限公司、尼盛•萬麗酒店(五星級)、昶虹電子等企業的冠名班都體現了校企精誠合作的理念,充分運用校企雙方資源共同培養人才。 優先五:凡核心層合作企業,在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時,可列入定點范圍,優先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目前,蘇鋼集團公司、名碩電腦(蘇州)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已正式列入范圍。 優先六:凡核心層合作企業,可優先挑選學校畢業生。此舉已在各校普遍實施,得到企業的歡迎。2007年,約有2000余名(占畢業生總數的26%)優秀技能人才進入企業的關鍵技術崗位工作,在緩解企業技能人才緊缺的同時,畢業生也取得了較為豐厚的待遇。 三、打造品牌專業,實施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制度 培養一流的現代高技能人才,必須打造品牌專業,而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是十分有效的途徑。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同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我市建立了校企合作建設多功能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制度。這些基地融學生實訓、教師能力提升、企業員工技能培訓與鑒定為一體。目前為止,全市技工院校和企業已建立和正在建設實訓基地67個(其中包括國外企業投資到技師學院建設的汽車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為全市技工院校35個專業的學生創造了設備先進、產學一體的實習環境。蘇州技師學院2005年在蘇州市越海拉伸機械廠(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校企雙方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今年9月,學校組織2005級模具專業的73名學生進入該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專項技能實習。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實習計劃。學生進企業后分成若干小組,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整套模具的設計與操作,并上機試模,同時還由企業結合現代技術的發展,開設了學校沒有條件開設的實訓課程。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熟悉了工廠模具工藝和產品的生產過程,了解了現代化企業的生產、管理方法,縮短了學生和企業的距離,視野得到開闊,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蘇州醫藥化工技工學校通過企業在校內建立的“模擬藥房”、“中藥鑒定與調劑”實訓室,從規劃設計到布置實施,均由中誠大藥房有限公司給予支持,從店堂布局到倉庫分區完全按照GSP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實施,并積極提供實訓所需要的中藥、藥品和有關材料,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了解和掌握了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 通過校企合作,全市技工院校已建立了10個品牌專業,推出了一批品牌課程。 四、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實施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研修制度 為使教師及時跟上“四新”技術的發展,并了解現代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企業文化,真正“以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技能人才”,我們在教師培訓上劃了“硬杠子”。我市規定,技工院校40周歲以下的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二年分別須有二個月(44個工作日)以上時間進企業實踐研修(40周歲以上的20天以上);其他教師每二年不少于10天到企業學習、調研。實踐、研修采取積分制,每一個工作日積1分,在《蘇州技工院校教師實踐研修手冊》上進行描述,作為教師評定職稱、年度考核晉級的重要指標。今年暑假,由市統一組織了三個專業的教師共119人進企業進行了為時三周的實踐研修(各校自行組織進企業實踐研修的90余人)。當時正值蘇州連續高溫,可教師們非常投入,早出晚歸、一著不讓,企業也給予極大的支持。蘇州技師學院的參訓人數多,有的專業所有專業課教師全部參加。為此,《蘇州日報》8月17日頭版頭條以“老師為啥進廠當學徒-蘇州技工院校師資培訓新政透視”為題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內容分別提及了“政府劃下‘硬杠子’”、“師徒共稱快”、“校企雙贏”等觀點。 五、推進課程改革到位,實施技工院校聘任“企業教學咨詢官”制度 高技能人才培養如何實現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技工院校如何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活動的零距離?關鍵的是有一個好的課程設置體系。近幾年來,課程改革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實踐,我們認為校企合作是提高課改效能的重要措施。為此,我市實施了技工院校聘任“企業教學咨詢官”制度。聘任的對象一般是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人力資源師、企業培訓師、專業技術人員等。“企業教學咨詢官”分為市、校兩級。市級“企業教學咨詢官”的主要工作內容為:確定校企合作課題、分解工作任務;與市級中心教研組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審核課程建設規劃、承擔師資培訓任務等。校級“企業教學咨詢官”的主要工作內容為:與學校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對教學進行督導;來校授課、辦講座、搞咨詢;參與校本教材編寫等。目前全市已建立起200人的 “企業教學咨詢官”隊伍,其中市一級的已聘任50人。 這一制度的實施,使我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校的校本課程體系正在形成、校本教材層出不窮。今年我們開發了6個專業的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教學計劃和17本校本教材,形成了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演示片、實務操作手冊、師資培訓教材和一批新教案等。 為了使“企業教學咨詢官”制度落到實處,我市還規定,學校開設的高級技工班的專業課或實習指導教學要有不低于20%的課程由來自企業的有關人員授課,由市技工教研室把關。 六、深入持久,實施校企合作的調研和宣傳制度 校企合作是戰略之策而不是權宜之計,要深入持久地做好。為此,我們確定,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市級校企合作的調研期。由我局組織所有技工院校的負責人到企業進行規模較大的調研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現場觀摩和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用工需求,切磋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等,有力推動校企合作。由于政府部門的“親企”意識和誠意,企業非常歡迎,學校也因此收獲很大。這項制度我市已堅持了10年之久。 今年起,我市還確定每年5月為校企合作宣傳月。根據工作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宣傳形式,突出重點,不斷提高宣傳效果。今年我們就采取了“每天一個教師故事”、“每周一個校企合作故事”的形式,在媒體進行了宣傳。明年,我們將結合第四屆“吳地工匠文化節”,突出校企合作主題,開展系列宣傳。 七、激勵與制約并舉,實施一票否決制度 校企合作的激勵措施很多,除上述有關內容以外,我們還有專門的表彰制度,并提供專項獎勵經費。目前,我市已表彰了6對優秀校企合作伙伴,并在本月下旬還將召開核心層校企合作企業工作交流暨表彰會議。對未能開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學校,申報重點技校、重點技校復評以及舉辦高級技工班,均實施一票否決制。目前,全市技工院校開辦了158個學制性高級技工班、14個預備技師、技師班,都與企業建立了合作培養關系。 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除技工院校外,還有企業對在職職工進行高技能人才培訓,采取企校合作的形式。蘇州創元集團等23個我市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試點單位為此正在深入探索。全市目前年培養高技能人才數比2002年翻了兩翻。 我們的工作雖然作了一些努力,但薄弱環節還很多。我們將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總體要求,依據《就業促進法》,以這次會議為東風,虛心向兄弟城市學習,把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推向新一輪發展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