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1日17時,地震造成2183人遇難,失蹤84人,受傷12135人,其中重傷1434人。
青海省地震局有關負責人4月20日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期未發現西寧地區有破壞性地震發生的跡象。
青海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曉明介紹,在西寧周邊2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西寧市、湟源縣、龍羊峽、拉脊山、青沙山、化隆縣、循化縣、同仁縣、樂都縣、民和縣、互助縣、大通縣、門源縣、祁連縣等地設有14個地震檢測臺站,地震監測可達1.5級,只要發生1.5級以上地震,這14個地震臺站可將震中、震級等地震關鍵要素精確定位并速報。
記者從青海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了解到,近期,青海省地震局預報中心未發現西寧地區有破壞性地震發生的跡象。
青海省地震局提供資料顯示,西寧地區近一次3級以上地震發生在2008年2月26日,震中為湟源縣日月鄉,震級為3.1級。
青海省地震局新聞發言人樊蘭寶介紹,玉樹“4.14”強烈地震的四個顯著特點為:地震發生地點靠近城鎮;災區設防薄弱、土木結構房屋破壞嚴重;地形效應和構造效應明顯;災區環境惡劣、救災難度大。
此次地震位于玉樹縣城附近,震害現象沿活動斷裂帶呈帶狀分布并穿過縣城、烈度達9度強,對城鎮房屋、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造成嚴重破壞、供電通信一度中斷。由于玉樹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災區房屋結構類型以土木、磚木結構為主,抗震性能差、毀壞嚴重。
“災區居民點的分布與發震方向一致,因此,地震造成破壞大,沿江、沿河谷地帶房屋震害破壞明顯嚴重。”樊蘭寶說。
樊蘭寶告訴記者,由于“4.14”強震發生在玉樹高原山區,地形復雜、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搶險救援人員短時間內要承擔高強度任務。因此,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高原反應,加大了救災工作難度。
4月21日上午10時許,集結玉樹結古鎮的各路救援官兵默哀完畢,向所有地震受災點位、邊村遠鄉縱深挺進,展開后一次大規模拉網式搜救。
“要大努力搶救被困人員,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玉樹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新聞發言人李軍介紹說,雖然“黃金救援期”已過多日,但奮戰在玉樹地震災區的救援力量仍然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始終不拋棄、不放棄,希望通過此次拉網式搜救,能夠繼續創造生命的奇跡。
受災村鎮分散在數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為有效整合救災資源、提高救災效率,軍地之間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蘭州軍區、武警部隊等救災力量,統一擬制下發了《抗震救災任務需求單》,按照進村入戶任務區分,由地方鄉鎮政府提出任務需求,救援部隊以營連為單位,與地方協商確定救援地點、任務性質、兵力使用等事宜。
在結古鎮西郊,國家地震災害救援隊60名官兵繼續搜索每一座廢墟。4月15日,他們曾在該地附近的西北牛賓館一次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此次重回故地,他們攜帶搜救犬以及生命探測儀等專業裝備,進行“地毯式”排查,不放過任何顯示生命跡象的蛛絲馬跡。
上午11時許,第二炮兵某部救援隊400余名官兵向巴塘鄉、當代村進發。到達指定位置后,某旅旅長李保弟不顧長途跋涉勞累,強忍高原反應,手持一份受災點位詳細分布圖,立即組織官兵逐鄉逐戶展開搜救。在當代村,官兵們鉆進一幢垮塌的樓房,仔細查找每一個角落,確保無人受困后才轉場離開。記者隨隊采訪看到,官兵所到之處,除了盡大努力搜尋幸存者外,還想方設法做好群眾工作。他們向受災群眾免費發放食品、藥品,幫助挖掘、轉移和運送物資,搭建防震篷、伙房和廁所,開展衛生防疫和消毒工作,搭建學生復課點。此外,他們還派出小分隊,深入村戶宣傳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安撫優撫災民政策,幫助受災群眾進一步增強戰勝地震災難、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