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舉國關注。
這場秋、冬、春連旱,從一開始的“多年不遇”,發展到“50年不遇”、“60年不遇”、“80年不遇”,一直到現在的“百年不遇”。
“N年不遇”,經常出現在報道各類災害的新聞標題中,是我國媒體的高頻用詞之一,也是受災地政府通報災情時的慣用語。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N年不遇”接連不斷的出現,我們不禁要問,真的有這么多“N年不遇”嗎?
近年來云南旱災記錄
2005年:遭遇近50年來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來嚴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這些記錄能夠說明一件事情:在云南,嚴重的旱災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幾年一遇”。至于哪次是“百年不遇”,還需要科學的數據證實。
實際上,云南的旱災是常態化的
從1950年至今的60年間,這個水資源大省出現干旱的年份多達50余年,旱災早已成為云南自然災害之首…
另有數據顯示,1950-1997年間,云南受旱面積占整個氣象災害總面積的43%,平均每年有50%的縣(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災影響,干旱是影響云南農業嚴重的氣象災害。
緣何有“N年不遇”的妙談?
可以把責任推給老天爺
就算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強降雨,如果山上的植被保存得很好,也不一定會發生嚴重的泥石流;如果城市排水系統設計得好,就不會發生幾十條人命在城市里被洪水吞沒的悲劇;如果自上而下的防災應急預案能真正做到科學、縝密、管用,并真正落到實處,就不會出現一場臺風、一場暴雨就能卷走幾十條、上百條人命。
但面對災害損失,一些地方官員不認真總結教訓,更樂于把“百年不遇”當成擋箭牌,把責任往老天爺身上推…
夸大災害程度,容易受到“幫助”
在世界十大洪災中,中國只有1887的黃河洪災和1954年的長江洪災入選,哪有那么多信手拈來的“百年不遇”?
有的地方官喜歡將自然災害轉化為形象工程,假造政績、推卸責任,亂報謊報“百年不遇”。有高智商官員甚至精心分析歷年“百年不遇”的誕生要領,揣摸出一套制造“百年不遇”的有效經驗。
官員們判斷災害嚴重程度有四個指標,比如“國家主要領導人介入程度”“媒體的關注程度”等,至于實際的災變量記錄,甚至死傷人數都不是主要的判斷依據。所以災害到來時,官員們更喜歡擴大災情,受到重視。
如果任憑地方官員擅自發布“百年不遇”,必然出現諸多假冒偽劣的“百年不遇”,掏空國庫(騙取國家救濟金)等等問題隨之而來…
“N年不遇”的學習樣板
無論過來人還是沒有親歷過的人,提到1959—1961年間發生在中國大陸的那場災難,都會首先想到或說起“自然災害”。雖然任何思維正常的人在當時都知道那三年不是因為自然災害,或者主要不是因為自然災害,但是“三年自然災害”一旦成為習慣說法,重復幾十年,便進入了人們的潛意識。哪怕,那是風調雨順的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