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增長之源、社會穩定之基。今年下半年,省政協專題研究就業問題,廣大政協委員紛紛開展調研,為促進就業建言獻策。從今日起,記者推出“政協論壇”,圍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困難群體就業問題以及全民創業展開論述,反映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的成果。
訪談嘉賓:李和平
全國政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嚴建文省政協常委、合肥鍛壓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善風省政協委員、黃山學院旅游學院院長
訪談記者:李攬月
就業難,不能歸咎于高校擴招
記者: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我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已由1998年的2。62萬人,快速提高到2009年的21。5萬人,11年間增長近10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是不是高校擴招惹的禍?
李和平:關于大學擴招,我的看法是,我們的大學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據2007年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全國平均水平為6。56%,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也達到5。77%,而我省只有3。93%,不僅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也處于末位,說明我省的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嚴重不適應。把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歸咎于擴招,顯然是不正確的,甚至會誤導我省高等教育的發展。今后幾年,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省仍要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招生每年都應保持一定的規模。
嚴建文:在1999年國家確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之前,高等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幾乎不存在就業問題;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發展提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培養目標已從培養社會精英轉向了培養普通勞動者。我從做企業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失業,原因很簡單:我們國家不需要這么多白領,更需要的是藍領。所以國家在教育體制中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讓初高中畢業生一半進入高等教育,一半進入職業教育,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供應結構。
“結構性過剩”是癥結
記者:既然大學生無論從數量還是相對規模都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那么又為什么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呢?
胡善風:大學生難就業,“精英情結”的擇業心理是一個因素。大學教育已由過去“精英化”轉向大眾化的新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也就逐漸普通化了。而就業觀念如果仍停留在“精英化”階段,就業心態就會變得狹隘,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也會大受限制。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耀門楣”的傳統觀念,更讓大學生覺得沒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樣,許多大學生入校時跟風選熱門專業,就業時“扎堆”去大城市,擇業時直奔公務員和白領,形成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局面,有相關一部分畢業生屬于“有業不就”。這其實是結構性過剩。
李和平:從企業方面來講,一些企業不愿在引進人才和技術進步上增加投入,習慣于低成本維持低水平,即使接收了大學畢業生,也往往是降低酬薪待遇,有些企業的大學生工資幾乎與農民工等同,這些都給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增加了障礙。
從政府方面來講,是招生的計劃性與就業的市場化的矛盾。我國高等學校的招生一直是由教育部制定計劃,各高等學校都是根據計劃確定學校和專業的招生人數,而大學生就業早就市場化了,致使招生時的一些熱門專業,畢業時卻成為就業的冷門。
從學校方面來講,是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我省不少高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往往是固定化的,培養方式往往是一貫制的,并且受到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的約束,具有嚴重的滯后性,閉門造車培養出的學生往往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這也加重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就業政策空前利好
記者:在金融危機的寒流中,不少企業的招聘計劃被凍結或縮水,無疑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我們應怎樣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李和平:在各方面困難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高校以“非常時期,非常決心,非常舉措”抓畢業生就業工作,效果還是令人驚喜的。到今年8月底,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53%,實現就業人數19萬人,在中部先領,在全國處于前列。
應該說,只要全力以赴,就業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今年,出臺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文件頻度之高、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我省實施國家規定的高等學校畢業生“三支一扶”(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特崗計劃”、選調生、選聘生、就業見習等重點項目,為高等學校畢業生開辟了就業渠道。從我了解的情況看,各高校的就業服務意識都空前強化,不等不靠,多方為畢業生提供擇業機會。只要畢業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并不困難。
胡善風:每一個年輕人都會懷抱夢想,期待從高校象牙塔中走向社會能大展身手,期望能登上一個實現夢想的舞臺。而真實和夢想往往是不一致的。夢想無論多么壯志凌云,也需要腳踏實地才能變成現實。從學生自身的層面來說,一定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社會實踐活動能力,以增加職業競爭力。從社會層面來說,大學生就業的形勢十分嚴峻,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要進一步對我國現有的人事制度和勞動保障體制進行改革,打破區域差異、城鄉差異,打破公務員、事業單位的終身制,制定積極政策,鼓勵大學生下基層。高校也應轉變觀念,重視市場需求對學科建設和專業培養模式的導向作用,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的社會實踐。
改革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記者:明年,全省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24。4萬人,增加近3萬人,崗位供求矛盾將進一步凸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恐怕要有深層次的反思。
李和平:是啊,這幾年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表明,必須把招生與就業緊密掛鉤。國務院新“三定方案”出臺后,教育部門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思路、目標也將逐步進行調整。從側重全面推動就業工作轉移到更加重視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集中精力在較高較深層面對畢業生就業政策進行突破和創新;從側重改善教育外部就業環境轉移到更加重視教育內涵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從側重政府強化管理轉移到更加注重就業服務,全面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水平。
省教育廳根據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對一些過剩專業進行控制,共削減10所高校招生計劃2350人。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一些高校也千方百計調整專業結構,把招生與就業掛起鉤來。有的職業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針對市場辦專業,針對企業設課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嚴建文:從企業的層面反思,企業為畢業生提供的就業崗位平臺太低,口徑太窄。雖然我們的制造業被稱為世界工廠,但低水平的引進、承制居多,中高段產業缺失,從而使得大學生難以在其中成規模、可持續性地就業。韓國的高校也是不斷擴招,但始終沒遇到就業難題,原因就在于其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非常注重以研發為導向的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大學生。而我國的研發這一部分在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平均起來中國企業只是把資金中的0。7%拿出來做研發,這顯然抑制了對大學生的需求。此外,我國第三產業不夠發達,仍以傳統服務業為主,而像金融、法律、理財、文化創意、信息產業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業崗位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也導致了對大學生的需求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