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資料圖片)
■ 對話動機
金融危機影響下,大學生就業面臨困境;《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征求意見,文理分科問題爭論激烈;這些,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既在教育部從事過發展規劃工作,又在高校教育的第一線,對這些熱點問題,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紀寶成說話時中氣十足,喜歡用設問句強調自己的觀點,語速快,不給別人打斷他的機會。
坐在沙發上,說到興起,整個房間里都能聽到他的衣服在沙發里四處蹭得沙沙作響。更激動的時候,他會砰砰地拍沙發來緩解。
有時候,他像個斗士,精神飽滿,好像隨時要站起來沖鋒,向他話語中的對象沖鋒。
他習慣用的開頭是,“這不是教育的問題”。提起一些事情,他會大聲說,這是炒作!
他向記者要求問更深層次的問題,“教育的根本問題”。當聽到他認為的淺層次問題,他會側過臉,盯著地面,略過這個問題,直到后才捎帶著說幾句。
學生就業:
我們那代大學生殺豬種田多的是
新京報:今年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作為一所大學的校長,你有怎樣的看法?
紀寶成(以下簡稱“紀”):就業難是社會的問題,不能僅僅看成教育的問題吧。
今年大學生就業難,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同時也是由于擴大招生,畢業生數量增多導致的。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宏觀上采取措施,國家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增強吸納畢業生的能力。
而從教育戰線來說,需要學生和家長就業觀念的轉變。1999年擴招時,我就說過,沒有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就沒有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考試入學,按照精英化的觀念就業,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不可能的。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重要的變革就是就業觀念的變革。大學要引導我們的學生,要有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我站在社會立場上認為,基層、農村是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大學生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到基層和農村去鍛煉成長。
我不相信中國大學生多了。只要我們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觀念看待大學生就業,就不存在就業問題。農村的教育、衛生、農業現代化服務、城鎮化的建設,都需要大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