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園有望入選全國300個實訓基地樣板工程
3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武馬群、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研究員許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總工程師李赤泉等專家學者在邯鄲市教育局相關領導的陪同下走進邯鄲領創新興職業實訓眾創園進行了調研指導,對于園區的創建和校企融合跨界聯盟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工程院院士為啥要來邯鄲
領創新興職業實訓眾創園是根據“互聯網新經濟服務”和“人工智能新產業”理念建立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孵化基地,培養新人才,孵化新產業,發展新經濟。目前該項目經過近一年的發展,一期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因此,邯鄲市教育局和領創新興職業實訓眾創園特邀專家團隊和相關部門領導前來對項目進行調研,并與院士就產業發展進行洽談,旨在使該項目入選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在全國建立300個實訓基地的樣板工程。
邯鄲市領創中等專業學校成立于1994年,是經市教育局批準成立的一所以計算機互聯網教育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2008年校長李入元在全國首創了互聯網新經濟人才的大學專業“ASEO國際網絡推廣工程”,次年該專業入駐邯鄲學院,實現了進大學校園、學職業技能、成就高薪人才的戰略發展目標。學校先后與石家莊科信學院、石家莊理工學院等高校進行廣泛密切合作。通過10年的ASEO大專課程體系的教學實踐和歷年大專生就業數據證明,畢業生均可學有所成并根據所學專業找到滿意的工作。
去年以來,學校在邯山區開辟了領創新興職業實訓眾創園,其中一期占地120畝,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園區將以推進產教協同育人,打造“高職冀軍”品牌為契機,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目前園區已經邀請泥塑、皮影、葫蘆烙畫等十多位非遺、傳統文化大師入駐,大師與學生各取所長,大師教授學生傳統技藝,領會工匠精神。學生們則可以利用掌握的互聯網知識,開通傳播渠道,形成非遺產業鏈條,打造經濟實體。此外園區還開展了“400”熱線接聽、市場調研、在線項目、人工智能、中醫理療等多項目合作,讓學生不出校園就能有實習的機會,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在一系列思想碰撞的過程中,解決和提升中等文化水平青年在未來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園區還對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開展技能培訓,圓他們的就業夢。
專家學者們走進學生中間與孩子們親切交流。看到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表演著皮影戲,身著漢服彈奏著古箏,認真向老師學習陶藝,79歲的吳澄院士高興地鼓勵學生們要認真學習傳承非遺文化,以后能學以致用。專家學者們參觀園區后,對于學校的辦學模式、跨界營銷模式給予了肯定與好評。
院士眼中的人工智能與工匠精神
當日上午,邯鄲市職教工作現場會在邯鄲領創新興職業實訓眾創園召開,來自全市的300余名職教院校校長、老師聆聽了吳澄院士和姜大源教授就人工智能和職教發展所做的報告。
吳澄院士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為題,對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進行了專業的闡述,從科學發展的角度提出要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您所研究的人工智能科技是高端科技,園區里有人工智能專業領域,還有很多傳統非遺項目,您感覺兩種文化同時讓學生來學習,是否矛盾?”報告會結束后,記者向吳澄院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吳澄表示,人工智能其實并不深奧,他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并不相違背,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是人類思維的高級發展,是永遠不能被取代的,比方說皮影戲,學生在對兩方面領域知識進行深刻了解后,完全可以將人工智能引進皮影制造領域,從而達到一種高效產業鏈模式。但是皮影戲大師的創作靈感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凡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技能都能開發人工智能去完成,但思想領域的文化沉淀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這也是工匠精神不可復制的魅力所在。
專家談職業教育發展
今年73歲的姜大源,擔任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他在現場會上做了題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報告。報告中提到提供多種類型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這非常符合領創中等專業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提供多種類型的教育,讓學生們學感興趣的,因材施教,改變命運。
姜大源指出,大家所尊重的科學家、教授、工程師等所代表的教育屬于學術性教育,而技術工人、技師等職業所代表的是應用性教育,也就是我們說的職業教育,這兩者并非從上到下的垂直關系,而是平行關系,這是社會認知中需要逐漸轉變的一種觀念。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分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職校畢業生走入社會,他們的就業率高于本科生。目前我國有農民工、退役軍人、下崗職工、殘障人士4.4億人,其中半數以上都是中學文化程度,他們迫切需要接受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所以在未來職教改革中,職業教育應是終身教育。
姜大源表示,很多人說職業教育只教授技能,其實并非如此,職業教育教授學生學習的是“操作步驟”,但課程設置并非單純的“操作步驟”,而是把高等院校學習的學科教育課程分解后,再重新組裝到工作系統化中,讓學生能夠真正把知識融入工作實踐中,所以職校畢業生在就業后,他的應用能力高于高校畢業生。和領創的教育理念一樣,很多職校也在跨界開啟校企融合產業,打造經營模式的產業鏈條,比方說義烏工商職院,結合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集散地特點,采用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標準,接受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100名留學生,人數占在校生的九分之一。由此看來,職業教育有著獨特的發展前景與空間。
兩位學者報告中的經典論述引來臺下校長、老師們的陣陣掌聲,他們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報告會后,吳澄院士一行在眾創園區與師生們進行了內部研討,專家們對學校建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李入元表示,院士、專家一行為邯鄲職教發展帶來很多指導,園區將不斷努力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續寫新的篇章。
吳澄,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國家“復雜生產制造過程實時智能優化與控制理論、算法”項目首席科學家。
姜大源,系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 | 安志宏
來源 | 邯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