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相繼召開,教育依然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揚州市委會主委、揚州市政協副主席董玉海提交了這樣一份提案:既然大部分家長不希望給孩子早早定位,那把中職校納入“高中集團”管理,邊讀高中邊做選擇。他認為:“中考時只有15歲,這么小就要選定未來發展道路,過于早了。”在我看來,這一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職業啟蒙和職業教育要從小開始。德國是職業教育成功的國家之一。他們在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在小學畢業后便對學生進行分流,近一半的學生會進入職業教育體系,沒有類似我國這種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的情況。我國一些大城市的幼兒園也開始了職業啟蒙的嘗試,有些地區利用“職業教育活動周”對初中生乃至小學生進行職業宣傳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有的專業技能需要從具有柔韌性的年齡階段開始學習,職業有上千種,技術也有上千種,有的技術可以在成年后學習,甚至老年開始學習也可以掌握。但是,有的則需要從具有極強的柔韌性階段開始學習,就像雜技、體操等,必須在少兒階段就學習、訓練。如果到了高中畢業后再開始學習,肯定就不行了,因為高中畢業后,人的柔韌性已經大大不如少兒時期。
再次,每個人的智能發展各不相同。人的客觀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在智力發展、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思維方式,即七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人的智能發展情況多樣,人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也是多樣的,有的喜歡、適合搞學術,有的喜歡、適合做技術。加德納指出: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
筆者認為,既然人的智能多樣、性格及興趣愛好多樣,我們就要根據這個特點,發展適合的教育。而學生個人也要知道自己的智能發展特點及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技術教育。適合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也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動體現。適合的教育,就是要適合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如讓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優秀的學生接受學術性教育,即我們一般所說的普通教育,讓音樂智能優秀的學生接受音樂教育,讓喜歡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技術)教育,即我們一般所說的職業技術教育……要發現差異、尊重差異,讓教育適合學生,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都得到發展發揮,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成才路徑。
誠然,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職業教育并不是好的教育,但很可能是目前條件下適合部分孩子的教育。為孩子選一條適合的發展道路,決定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